當前位置: 首頁 >本地要聞
本地要聞
清華博士在通激活創新基因
發布時間:2025-08-06
今年,我市作為清華大學研究生社會實踐南通基地,迎來了第二批22名博士。在為期6周的實踐中,這些高學歷、高素質的青年才俊帶著前沿知識和創新理念,投身企業車間、科研一線和項目現場,累計促成56項實踐產出,為企事業單位提供了諸多富有價值的創新思路和技術支持。
跨學科助力文旅項目,建議落地顯實效
6月底,海安瑞海文旅發展有限公司迎來9名清華博士,“我們分成兩個跨學科小組,分別就海安新通揚河生態區文旅項目整體規劃和康養綜合體建設兩個項目,開展實踐工作。”來自清華大學深研院的曾天成就是其中一位,也是此次實踐支隊的黨支部書記,“我們來自不同院系,學習不同專業,但都用心投入到實踐中。”
在導師團隊的幫助下,實踐團隊研究了開放歷史數據、行業報告以及案例資料,并開展實地考察、訪談交流,“我們圍繞適老綠色建筑與景觀設計、養老活動和運營策劃以及智慧養老系統等方向開展了專項研究,形成多項兼具學術嚴謹性與落地可能性的技術和調研成果。”
曾天成舉了一個適老化設計的例子:博士們通過人體工程學的調研分析,明確了各類空間設施關鍵設計尺寸,并趕在項目擴初設計進度前,完成了建筑2—6層空間的布局優化、居室無障礙設計診斷和細化、公共空間功能適老化擴容等幾十項具體的建設建議。
“清華大學博士團隊來開展實踐活動,對我們而言,是一次意義非凡的產學研協同創新嘗試。”企業相關負責人感慨,博士們擁有建筑、土木、經管、信息等多學科視角,能夠運用最新研究方法、數據分析與智能化工具,分析產業痛點、提供參考意見,“他們提出康養項目‘人車分流’的構想,十分具有突破性,讓我們對項目結構有了全新認知。”
切實打通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瑞海文旅構建了長效轉化機制,對博士們提出的核心建議組織可行性評估,讓創新建議有機會真正落地海安,“我們還將貫通人才通道,設立‘校企優才計劃’,為表現優異的博士提供實習、就業直通車。”
來自清華的9人小組也對這段實踐經歷感觸頗深。他們說,不僅了解了一個文旅項目從規劃、建設到運營的全鏈條邏輯,更體會到青年智慧服務國家戰略、助力城市建設和文旅產業發展的責任。
和師兄并肩攻堅雷達技術,小芯片能派大用場
“去年就有一名直系師弟來到公司實踐,今年公司的項目更是吸引到了兩名同學。”江蘇微感科技總經理徐海勝,博士畢業于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信息與通信工程專業,2020年初留學歸國創業,當年年底在海門的創業大賽中獲得第一名,就把公司搬到了海門,“公司是做高性能微波、毫米波雷達及芯片的,長三角地區交通、產業鏈都有優勢,南通的人才環境、政府服務也很到位。”
2024年,第一次收到市人社局發來為清華博士社會實踐征集項目的通知,徐海勝就很上心,“我上學的時候也參加過社會實踐,現在企業也有這方面的需求,就提交了申請。”兩年被3名博士選擇,他也覺得很驚喜,“年輕人能力很強,能迅速理解我的意思,即使以前沒做過,也能迅速上手并且解決問題。”
“寫一個程序,能夠自動讀取雷達的水位數據、保存到本地并且支持手機、電腦、衛星等外部設備訪問”,清華大學深研院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直博二年級的錢聰儀這么描述他在微感科技做的第一個項目,寫嵌入式程序是學校里學過的知識,但現場調試需要實現的功能,對他來說也非易事,“邊干邊學,不到三周就做完了。”
另一名在企業實踐的清華博士周鵬宇是如皋人,“我在做的是一個非接觸式的心跳監測儀,用毫米波雷達探測人的呼吸、心跳頻率。”周鵬宇說,如何區分心跳和呼吸引起的胸腔震動是關鍵點,“我寫了好幾種方式的代碼,然后用模擬信號做仿真實驗,驗證算法的可行性,比較不同算法的優劣;再用一個雷達做實際實驗,在‘臨床’驗證一定可行性的基礎上,將之集成到單片機上。”
徐海勝說,微波、毫米波雷達可以廣泛應用在智能家居、康養監測、自動駕駛、水文監測等領域,不受光線及其他信號的干擾,且不涉及侵犯隱私,前景十分廣闊,“希望今后有人能最終選擇加入我們,共同啃下自主可控的芯片研發這塊‘硬骨頭’。”
前沿材料提升織物功能,傳統產業得到新靈感
清華大學化工系博士周海,選擇的是康溢臣生命科技有限公司的碳納米管導電纖維項目,“其實我的主攻方向更偏向于生物化工,但這次實踐也讓我看到了不同的世界,收獲很多。”
一個多月的時間里,周海根據企業需求完成導電纖維導電原理、應用要求、制備工藝、結構設計等方面的調研,閱讀30篇文獻后完成30頁PPT和7300字的技術報告,為公司提出了導電纖維性能提升路線和基底更換可行性分析,并拍攝了一期關于導電纖維在智能可穿戴設備中應用的科普視頻。
“除了導電纖維,我還調研了輻射制冷面料的相關原理、制造工藝、結構設計等,為公司提出現有產品紅外透射率的提高方案。”周海說,實踐中企業帶他參觀了一些上下游企業,讓他認識到紡織行業已遠遠不是傳統的人力密集型產業,而是充滿了高科技。
周海說,導電纖維可以讓智能可穿戴設備和服裝融為一體,監控人的活動數據、睡眠質量等,還可以利用軟件讓衣物自動適應人體生理變化,提高穿戴舒適性;輻射制冷面料則可以讓大家在夏天穿上更有涼感的衣服、蓋上更舒適的夏涼被,“納米金屬、納米陶瓷、稀土、生物酶都已經被用于制造功能織物,這些曾經只在實驗室里的前沿材料,正在提高生活的舒適性,同時助力產業升級。”
在人社部門組織的參觀訪學中,周海了解到張謇先生在百年前就創辦了大生紗廠,而現在的南通已成中國家紡之都,“南通家紡行業的產業鏈十分齊全,我參加實踐的公司還在做打通‘產學研用’鏈條的工作,加速將前端科研成果轉化為后端產品。”
早在參加“清華博士南通行”活動時,周海就對南通的人才政策、企業布局有所了解,“上次招聘會上看到中天科技有適合我的崗位,再加上人才政策的吸引力,南通是個不錯的就業選擇。”